体质与《黄帝内经》
《黄帝内经》成书于两千多年以前,是第一部成系统的中医典籍,后世中医理论都是从此书发展而来的。《黄帝内经》中许多篇章都涉及到了体质的概念,并提出了相应的养生方法。
比如《灵枢·通天》中,根据人体阴阳的多少,提出将人体分为太阴、少阴、太阳、少阳、阴阳平和的阴阳五态人,明确指出阴阳偏颇是病态的体质,阴阳相对平衡才是正常体质。这种认识知道现在仍未被改变。
《灵枢·阴阳二十五人》中又将阴阳五态进一步细分为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种心理倾向,如此产生二十五种人格类型。此篇进一步阐述了体制的概念,以及体制与自然环境、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等因素的关系,揭示出体质就是人体内阴阳、气血、脏腑功能的活动倾向。“阴阳二十五人”将人的性格、心理特征融入到体质分类的范畴,不管是在现在还是当时无疑都是十分科学和先进的。
《灵枢·逆顺肥瘦》中将人分为肥人、瘦人、肥瘦适中人三类。《灵枢·卫气失常》又将肥人分为膏型、脂型、肉型三种,并对每一类型生理上的差别,气血的多少,体质的强弱,作了较为细致的描述。
《灵枢·寿夭刚柔》中指出人的性格有刚有柔,人的体质有强有弱,人的身型有高有矮,人的生理、病理有阴有阳,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。《灵枢·论勇》对勇、怯两种体质类型的精神面貌、外部特征与内在的脏腑功能进行了描述和讨论。
由此可以看出《内经》是中医理论体质学说的鼻祖,其论述内容涵盖了人体体质的性别、年龄、地区、禀赋、体态、外貌、性格、心理、对环境的适应能力、社会地位、生活条件及临床治疗等各个方面,为个体治疗和养生提供了指导纲领。
体质与年龄
1.儿童的体质特点
古代医家十分重视研究儿童体质的特点,包括儿童的发病规律、疾病种类、病情演变及证候种类,并指出:1.儿童的体质特点是“纯阳之体”,即生长发育迅速而旺盛;2.儿童是稚阴稚阳之体,生理功能不完善,发育不成熟,形体稚嫩;3.儿童肝常有余、脾常不足、肾常亏虚、心火有余、肺脏娇嫩。
2.青年的体质特点
青年的体质特点是气血旺盛,发育成熟,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,身高、体重相对稳定,青春期结束、成年期开始。青年初期是情绪表达强烈,两极突出;青年后期,心理变化形成稳定的个性发展,心理发育成熟,世界观、价值观、道德观逐渐形成。
3.中年的体质特点
中年时期,生理上开始由盛转衰,逐渐出现阴阳气血功能失调,脏腑功能减退。此时期身体抵抗力较差,加之人到中年所承担的社会和家庭责任较大,容易发生劳役过度、作息失宜、调理不当、起居不慎等情况,女性还有经、带、胎、产等因素影响。中年时期应当开始注重全方位的健康调养,防患于未然,这对于保持健康、预防早衰、减少疾病发生、益寿延年具有重要意义。
4.更年期的质特点
更年期是指人体由中年转入老年的过渡时期。由于体内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变化,加之疾病、精神、社会生活环境。劳逸等因素影响,全身个系统的功能与结构逐渐进行衰退,从生理活动的高峰状态逐渐转向低谷,所以是体质状态的转折点。更年期的体质变化,因性别不同而有较大差异。女性更年期多出现在44~55岁。男性更年期多出现在45~60岁。
5.老年体质的特点
老年体质具有两个特点,一是正气虚,即精血亏虚;二是多加有痰饮、瘀血,即水液代谢和气血运行不畅。人体的体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育、成熟、衰老,既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生命过程,又跟环境和自我调节有关。
体质与性别
男性和女性在形态结构、生理功能、物质代谢及遗传上均有较大差异,从而形成了男女不同的体质特点。
女性体质:女性属阴,阴盛阳弱,脏腑功能较男性偏弱。女性体质有两个特点:一是女子以血为本,血有余而气不足;二是女子以肝为先天,主冲、任二脉。在女子一生中,最重要的是青春期和更年期,前者是生长发育的重要转折期,后者是有中年向老年过度的重要时期,在这两个生理过程中,除了与肾的生理功能相关外,还与肝的藏血和疏泄功能相关。
男性的体质:男性属阳,脏腑功能较女性旺盛,气多血少,阴弱阳旺。由于男性以肾精为本,精气易泄易亏,因而男子精虚病症多,其养生贵在节制房事以养其精,不可“以欲竭其精”,即竭欲葆精,宁神养精,以注重保养肾精为重要原则。